宜阳告急,围城的三万清军发起猛攻,日夜不息,调来数门大炮轰击城墙,本来薄弱的城墙摇摇欲坠,随时都可能坍塌,而清军则会趁机攻入城内,全歼城内的残余明军。
不能再等了,永历马上召集了众将,商议一番后,最后永历决定马上出兵,由方孝玉率两万人马,赶奔宜阳,而永历则与毛八重留守洛阳。
朝会之上,永历又任命了一个“先锋官”,此人叫做李凡臣,是跟随刘体纯多年的老部下,人虽鲁莽,但勇武善战,乃是一员猛将,故此让他打头阵,担任先锋。
五月的最后一天,正好下了一场小雨,天气凉爽,两万明军出了洛阳西门,望西南的宜阳而去。
在临出发之前,明军的探子回报,孟津的清军和偃师城外的清军并没有调动的迹象,所以方孝玉才放心大胆地出城,赶往宜阳。
一路之上,明军没有遭到清军的堵截,直到傍晚的时候,明军终于来到距离宜阳城十余里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丘附近。
方孝玉登上这座小山丘,望向西边的宜阳城,发现城外火光点点,而城内则是漆黑一片,倒是城墙附近屡现火光,并且传来隆隆的炮声,原来是清军在炮击宜阳城,炮弹落点所点燃的火光。
看到这里,方孝玉心里有些不解,按理说,两万多明军出了洛阳城,如此大的阵仗,清军有所察觉才是,可是这里的清军为什么没有防备,而是在继续攻城,难道他们想要使诈吗?
方孝玉想到这里,不得不谨慎起来,他走下小山,对自己的一个副官说道:“你带你几个人步行去前边查探一下,不要惊动了清军,快去快回!”
副官点头应是,而后转身带着四个侍卫脱离了大部队,向前跑去。
大约半个时辰之后,副官回来了,他说道:“大帅,我查过了,就在前边两里的地方,有一队清军驻扎,将去往宜阳的路口堵住,因为太晚,看不清楚,我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马,不过他们的营盘很大,估计至少有一万人马!”
方孝玉听后,心里寻思:果然清军还是有所察觉,派出一部分人马来堵截我们,可他们也不想想,只有一万人马,能堵得住两万明军吗?
这时,方孝玉转头指向西南方,说道:“咱们绕点路,清军大营的正面肯定有所防备,也许有大炮说不定,咱们就绕到清军大营的西南,从那里发起突袭,攻入他们的大营,杀他们片甲不留!”
身后的众将轰然应诺。
红脸大汉李凡臣走上前几步,说道:“方大帅,万岁爷可是要我做先锋的,您看是不是让下官领军先杀进清营啊?”
方孝玉闻言,点头笑道:“嗯,那就一切拜托李将军了,你要记住,先用手榴弹炸开清军的营垒,然后从缺口处杀进大营,直奔他的中军大帐,擒贼先擒王,先不要与清军纠缠,明白吗?”
“好,下官办事,您放心,一定将清军将官的人头拎来给您!”李凡臣把胸脯拍得山响。
“去吧!”方孝玉朗声道。
李凡臣躬身抱拳,而后转身召集自己的人马,大约三千左右,头前开路,接着全军跟在其身后,转道西南,沿着一条小路,准备绕到前方清军大营的侧后。
清军虽然在官道设了一座大营,将通往宜阳城的官道堵住,但是他们只注意到自己的正前方,却疏忽了自己的侧后。
等明军走了大约十多里路,兜了一个大圈子,终于来到清军大营的西南方,然后调头,准备杀入清营。
此时天色已暗,李凡臣率领自己的三千官兵,散乱地,弓着身,悄悄摸向清营,当他们接近清营的时候,营内的清军根本没有发觉,甚至李凡臣都能听到营内清军的说话声。
绿营兵从来都是如此,军纪散乱,战力不堪,此处驻营的一万清军都是从山西来的绿营,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,让他们赌钱、逛窑子很厉害,说到打仗,却是一窍不通。
不过他们也有所依仗,不然不敢如此松懈,先是这座大营,建的非常坚固,除了有瞭望台,还围着高达两丈的木栅栏,,外边是深达半丈、宽一丈的壕沟。除此之外,就在大营的东门处,设有五门大炮和十门小炮,火力非常强大,如果明军敢来进攻东门,首先要遭遇的就是这些大炮的轰击,必然会损失惨重。
有了这些防御,营内的清军便以为高枕无忧,放心在营内赌钱,或者闲逛,将防范赶来支援宜阳的明军早就抛之脑外。
这个时候,正是清军开伙吃饭的时间,打仗可以不积极,但是吃饭可不能落后,绿营兵从来就无纪律可言,当火头军将饭桶和菜桶拎到军营里,绿营兵们立刻一哄而上,用碗捞,用手抓,就连值守的哨兵,也纷纷放弃自己的岗位,跑去抢饭,晚了的话,就连菜汤都剩不下。
就在这时,就听见大营的南侧“轰”的一声,接着火光冲天,这还不算完,又是数道爆炸的火光闪现,将木栅栏炸得东倒西歪,立刻出现了数个缺口。
“杀啊——”一队明军突然冲入大营,狂喊着,奔向目瞪口呆的清军。
清营外本来是一条半丈深,一丈宽的壕沟的,虽然明军可以炸开木栅栏,但是这道壕沟却难以逾越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