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来想去,永历也想不明白,不过对于调查权贵枉法之事,因为英军就在外海,如今海路断绝,想要走私也是不可能的,所以干脆下旨暂停调查,将廖文希等人调回京来,不久万事大吉了。
于是永历先下旨暂停调查京内权贵不法之事,并派人赶往吴淞城将廖文希调回南京。而后宣布立太子一事也要暂缓后押,因为此时正是战火不断,立太子不可不慎重,故此暂不立太子。
不过暂缓立太子,并不能打消朝臣的疑虑,为了大明的正统延续,永历决定采取一个“前无古人”的办法,就是在证实立太子之前,将皇位的继承人名字写在一卷黄绢之上,然后放置于一个木匣之中,这个木匣则被放到了奉天殿正门的匾额之后。如果将来自己遭遇不测,则在众臣监督之下,将此木匣取下,由内阁首辅大臣当众宣读,以确定皇位的继承人。
这个办法是永历的主意,尽管朝臣们还存有异议,但是永历的决定已经不能更改,况且这个办法确实也可以解决国祚延续,只是有些名不正、言不顺,不过永历也有明言,就是立太子押后再说,又不是说不立。
最让永历头疼的还是第一件事,以前湘西军团据有湖南,粮饷兵源全部取自两湖,后来永历将两湖收归朝廷掌控,并派郎廷佐去武昌,姚大榜就失去了两湖。
现在姚大榜要钱要粮,还要枪炮,永历担心给了他以后,他手上的实力又会增长,本来就是一群骄兵悍将,将来也许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。虽然姚大榜未必有叛逆之心,但不守臣纲、骄纵不法之行却屡屡展现,如此一来,永历怎么会放心。
但是粮饷又不能不拨给他,不然湘西军团数万人马就得饿肚子,军心也会不稳,所以适当的钱粮还是要给姚大榜的,可是给多少,枪炮给不给,这可是一个大问题。
最后还是黄宗羲提议,将湖南、湖北两地税赋的一半拨给湘西军团,同时军团可以在这两地征兵,以补充战损。至于枪炮,因为兵工厂产出不足,存货不够,所以大炮可以拨给五门、火枪一百支。
将三件事解决后,永历想起吴淞城的战事可不乐观,钱三海在急报中说英军战船火力强大,吴淞城的外城已被轰塌,城内的大炮数量不足,难以对英军船队进行反攻,请求朝廷拨给大炮,增援兵力。
对此,永历可不想再打折扣,下旨令兵工厂总督办戴梓将新近生产出的大炮全部拨给吴淞,一共是十二门大炮,还有弹药三十箱,也一并运到吴淞城。
南京城内只有不到两万人马,还要驻守京畿一带,永历又给浙江卫指挥使廖习凯下令,让他领军一万浙军赶往吴淞支援。
处理完朝政,永历宣布散朝,但是把内阁黄宗羲、方以智留下,待群臣散去,君臣三人来到奉天殿左边的议政堂。
永历还有一事不明,就是今日在朝堂之上,关于立太子一事,朝臣意见不合,有的用户大皇子,有的则说二皇子聪明睿智,隐隐有分庭抗礼之势,所以他才将黄宗羲和方以智找到一起,想要将此事弄个明白。
方以智从来都是光明磊落,不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,可是这一次,他忍不住了,将自己所知道的说了一遍,黄宗羲也将自己所知补充到里边,这才让永历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原来朝中群臣就立太子一事,各有不同的主张,相互串联,已大体分为三派,一派就是“大皇子党”,另一派是“二皇子党”,当然还有中立的。
大皇子党势力最大,朝臣中有一半都是拥护大皇子的,希望立大皇子朱慈烁为太子,其实永历知道,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,大臣们就大多拥立大皇子,所谓“长幼有序”。现在朝中反而有人拥护二皇子,这让永历倒是有些奇怪了。
拥护二皇子朱慈煊的是兵部左侍郎肖学礼和应天府尹干纹,自从郎廷佐去湖北以后,肖学礼便主政兵部,权势渐大,他的话颇有分量,成为“二皇子党”的首领。
肖学礼是井冈山人氏,早在井冈山时候就投靠了大明,永历任命其为礼部主事,主管筹集粮饷,办事妥帖,让永历很放心,到了南京以后,肖学礼积功升为兵部左侍郎。
可他为什么要拥护二皇子呢?道理其实也很简单,肖学礼乃是井冈山四大家族中的肖氏族长,肖氏与杨氏关系一直不睦,当今皇后杨氏女杨灵秀是大皇子的母亲,如果大皇子被立为太子,杨氏肯定会东山再起,以后肖氏就要仰人鼻息,甚至有可能被杨氏打击报复。
而二皇子的母亲是井冈山田氏之女,田氏与肖氏关系较好,如果二皇子被立为太子,那么此消彼长,杨氏就会更加式微,肖氏便不会再有此威胁,故此肖学礼拥立二皇子,也是情理之中了。
至于二皇子党的其他几人,例如干纹、卢庆元等,黄宗羲和方以智也解释给永历知道,这几人都是平时与肖学礼关系较好,走的比较近的,所以他们才支持肖学礼。
那么大皇子党中为什么以礼部左侍郎马惠为首呢?原来,马惠与廖文希关系不错,当年马惠就是廖文希推荐给永历的,而今表面上虽然两人走动的并不是很亲密,但是有人传言,廖文希经常深夜前往马府拜会,两人一谈就是一两个时辰,还不要外人知道交谈的内容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